柞水漁鼓
柞水漁鼓是陜西省柞水縣的一種漢族民族曲藝形式,起源于陜西南部柞水縣,是陜西省獨樹一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柞水漁鼓聲腔曲調源于湖廣、漢江流域,而柞水又為中國南北結合部交織區域,境內又有從關中遷往而至的客籍,南北語音方言長期雜匯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語,音樂的聲腔基于此而形成,形成了現如今的柞水漁鼓聲腔派別。
柞水地處陜西南部,商洛市西北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之南麓。柞水縣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多次移民的遷徙為居,帶來了豐富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南北交融又不失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音樂文化,文化兼秦蓄楚,既有大量楚文化細賦溫婉的特色,又有北方文化粗獷豪放的特點。柞水漁鼓分布在柞水縣內全境,尤以鄉村最為興盛,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豐收慶賀,農閑之時均以此為樂。
柞水漁鼓的歷史要追溯到唐代,它淵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精神,名為道情。道情即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所唱的經韻,又稱道歌。自古就有用漁鼓、簡板演唱之記載。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流流傳到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即為漁鼓曲的前身。曲牌體流傳在北方發展成為戲曲道情成了道情戲,與漁鼓道情有較大區別。
道情是道教的產物。在傳統的道教故事及傳說中,道教八仙都有自己修身護道之法器,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手執漁鼓,有漁鼓唱詞為:“竹板敲,漁鼓響,張果老騎在驢背上?!闭f明道教與漁鼓的關聯,由此可見漁鼓在道教中的作用及歷史的久遠。
地處漢江源頭主要支流的柞水屬地,古為“終南首邑,秦楚咽喉”,早在商初,人類已在境內繁衍生存發展。至隨末唐初,秦嶺南北打開數條通道,成為嶺南貨物進入古都長安的必經交通要道。而柞水地處偏僻,山大林莽,也成為各省人躲避戰亂較為隱蔽之所,遷往而至的南方各省人日漸增多。據縣志記載:“自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廣西、廣東移民甚多……來此占
柞水漁鼓在歷史上又稱漁鼓道情或道情漁鼓,它既是本藝術表現形式所用的樂器名,又是本藝術的稱謂,柞水當地簡稱為漁鼓筒子。它與本民族其它各類樂器在外形制作上有較大的區別,打擊節奏較為簡單,取材十分便利,制作工藝簡單,普及性、大眾化功能強。漁鼓因演唱時所用樂器而得名,它屬于說唱藝術,有別于戲曲、舞蹈、民歌。漁鼓歷史悠久,柞水漁鼓經歷二百多年的植入、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柞水漁鼓特點,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語音為音調基準,以柞水民歌小調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漁鼓主要傳統唱腔特點的柞水漁鼓形式,柞水漁鼓是江漢移民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而衍生出的具有濃郁陜南特色的說唱藝術,兼民間歌舞。
山為王,圈地開荒,絡繹不絕?!敝T省移民遷居柞水也帶來了漁鼓戲曲。如今的柞水漁鼓、民歌、俚曲當屬漢江流域文化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
柞水漁鼓的演唱基本方式有三種類: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說有唱,三是說、唱、表演結合。
柞水漁鼓的唱腔保存的有[哭錄腔][觀音腔]等早期道教曲牌,隨著歷史的衍變,沿襲這幾種唱腔的人已極為少見。在當地流存的唱腔中,還有“道士腔、運魂腔”等道教遺留腔調,昔日道人所唱之:“四江月、耍孩兒、清江引”等腔已被當地人的“哭腔(孝歌腔)”和俚俗小曲演變而來的“悲腔、平腔、琵琶腔”所替代?,F在的腔調都是根據上傳下來的聲腔與當地民歌小調相融合脫胎而來的產物。
柞水漁鼓音樂有宮、商、角、征、羽多種調式,唱腔柔和,委婉,旋律平穩起伏不大。目前,經過整理挖掘出柞水漁鼓音樂有多種腔調,漁鼓有腔有調,漁鼓腔以道士腔為主吸收柞水民間的筒子戲、八叉戲等拖腔形式,在民間統稱為九腔,有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男花腔、女花腔、丑花腔、男悲腔、女悲腔、丑悲腔等。漁鼓調以柞水民歌小調為主要音樂調,有幾十種之多。
漁鼓唱詞是漁鼓表演的文學部分,因它屬說唱類藝術,在演唱中加有白口,分為散白、韻白,散白以敘述故事情節、摹擬人物的聲態語氣,襯托故事情節;韻白有敘事及代言兩種,講究聲調抑揚語氣頓挫。區別散白的重要一點是,伴以云板(簡板)打擊節奏,韻味十足。
白口一般為引詩開篇,或有簡單對句,為引語或故事主旨,引詩有2、6、8等偶句,唱詞的句式結構有七、十字句,間有少量的五字句等形式。唱調無名稱,有二句式,也稱為上下句結構,即一個上句、一個下句為一段。十字句都是上下句結構,有四句式,即四句為一段的結構,多為小調或民歌改編而成,四句結構的音樂多為起承轉合的四樂句單樂段結構。無論七字、十字還是五字,基本詞是以七字句為基準而變化。演唱時一般為音隨字走,腔隨情變的方法反復演唱。
漁鼓演唱除引詩前語,正腔唱詞外,還有鎖口,即結尾,多用四句小結結束全篇唱文。
漁鼓曲目內容大體上分為三大類,一為說教類:無故事情節,把忠孝節義、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編成唱詞說唱,用以勸化教育世人;二為故事類:多屬傳統曲目,包括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社會案例、家庭軼聞等;三為贊頌小事及寓言類笑話等,如《鷸蚌相爭》《愚公移山》等。漁鼓曲目的形式分為兩種,一為小故事,多演唱民歌、小調,內容單一,情節簡單;二為中、長篇戲,多為民間故事、傳說、歷史題材的戲曲改變等。
漁鼓唱本傳統曲目相當豐富,有風云際會的英雄傳奇,如經典曲目有《三國》《水滸》《西游記》《楊家將》《岳飛傳》《薛仁貴征東》等,有歷史上歷朝代的皇家秘聞軼事,民間野史,還有大量反映民間冤情冤案的說唱曲目,一度很是流行,被稱為:“冤案戲”。還有直白大膽訴說男女纏綿綣戀情的“酸”戲本。
柞水漁鼓發軔地處于南北相交的獨特地理位置,因而柞水漁鼓取南北之長,揚當地之風,形成了獨有的漁鼓腔調和內容;且在歷代的傳承中,始終保持著其原生態藝術特色,古韻依舊,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