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sv2uj"></nav>

  • <li id="sv2uj"><acronym id="sv2uj"></acronym></li>
    <th id="sv2uj"></th>
    <th id="sv2uj"></th>
    <rp id="sv2uj"></rp>
    <tbody id="sv2uj"></tbody>

    1.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魅力柞水>>

      柞水十大民間藝術,你知道幾個?

      發布時間:2022-05-05


      說起民間藝術,很多人就會想到剪紙和做糖人兒,其實民間藝術有很多種,想剪紙和做糖人兒是人們所見到的,還有一些沒有高頻率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的民間藝術,一直被一些繼承者慢慢發揚光大。柞水的人們多才多藝,很多民間藝術誕生在這里。你知道柞水的民間藝術有哪些嗎?

      一、柞水漁鼓。漁鼓是流傳在民間的古老說唱藝術,明末清初江漢移民帶入的楚文化之一,成為終南山下群眾布道誦經的一種曲藝藝術。漁鼓聲腔曲調源于湖廣、漢江流域,柞水是中國南北結合部交織區域,南北語音方言長期雜匯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語,音樂的聲腔基于此而形成了現如今的柞水漁鼓聲腔派別。2007年柞水漁鼓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7年柞水被命名為“中國漁鼓文化之鄉”。漁鼓由竹子制成,直徑8—10公分,長度90公分,配備銅镲和云板,演唱形式多樣,流傳于柞水民間演唱腳本有近三百個,其內容以勸善、勸孝、倡忠揚義為主,輔以敘事性演唱本子,愛情故事點綴。

      640.jpg

      二、吊酒吊酒。俗稱土法釀酒,是柞水群眾釀酒的別稱。以糧食為主料,遍布柞水縣鎮村,近一百家之多。柞水吊酒自成工藝體系,一般分為釀和吊。以吊包谷酒為例,一釀:玉米粉碎—火蒸—拌曲—發酵—入蒸鍋;二吊:壘灶—安酒槽—拌料—上料—安出酒器—架天鍋—燜蒸—出酒。柞水博盛隆釀酒技藝、柴莊青花包谷酒均已申報為商洛市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641.jpg

      三、撈皮紙。柞水皮紙因韌性好,吸水性強,被用于習練書法、記載文史、喪葬祭祀、釀酒燒窯等多個領域。柞水撈皮紙歷史悠久,唐乾元元年初(758)便社川河、金井河沿線流傳,高潮期發展有五百余家。手工技藝大分14道,細分72道,主要工藝流程是:砍構樹剝皮、晾曬、浸泡、蒸穣、清洗踩揉、打碓切幡、入池攪拌、蕩簾撈紙、上墻風干等。2014年柞水杏坪手工皮紙技藝被列為陜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主要傳承人分布在社川河一線。

      642.jpg

      四、踩高蹺。踩高蹺又稱踩柳木腿子,是流傳在柞水鳳凰古鎮一帶民間競技表演藝術。一般高度有1.2米、1.5米、1.7米三種,腿子原料為柳木,捆綁材料則為白楊布。它主要是將踩高蹺者裝扮成傳統劇目人物,具有情節和美感,如《楊門女將》、《劉備回荊州》、《白蛇傳》、《天仙配》等等。藝術形式有“二龍出水”“鴛鴦戲水”“卷白菜”“繞八卦”“翻木龍”“雙挑”等固定程式,既壯觀又刺激。逢年過節,群眾自發組織,老少不限,男女皆宜。

      643.jpg

      五、手工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上世紀50至70年代柞水曾被陜西省供銷社定為調撥生產基地,主要生產手工草編。柞水草編技藝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用麥稈編織草帽等工藝品,另一類則是用龍須草編織茶具等器具。龍須草草編工藝簡單,先用水將龍須草浸軟即可開始編織。以編草碗為例,先起碗底,再編碗腰,后收碗口,大小尺寸自由控制,最后以當地土漆油染,成品草碗最少需上五道漆,草碗以其不腐爛、摔不爛的最大優勢,長期作為小孩子吃飯的碗。

      644.jpg

      六、手工制糖。手工制糖也叫熬糖,口感香甜,品種多樣,有包谷糖、麥子糖、高粱糖、紅薯糖、甘蔗糖,在柞水民間流傳歷史悠久。手工制糖簡單而講究,以熬包谷糖為例,工藝為:玉米磨碎、浸泡、加麥芽漿、大火熬煎、過濾、熬汁、成糖汁。熬制出的成糖可直接食用,亦可用炒大米、玉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仁相拌,晾干定型,制成各類糖酥,成為過節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

      645.jpg

      七、柞水民歌。柞水民歌屬陜南民歌體系,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楚國風韻,已經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柞水民歌是柞水農村傳統民俗文化,完美體現了柞水民俗風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這里自古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勸善歌、孝歌等)。

      646.jpg

      八、柞水火獅子。柞水火獅子大多在農民祭春求雨、春節納福時表演,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流傳廣泛,是重要的民間舞蹈形式,也是民間最原汁原味的娛樂方式?;皙{子的制作共分頭、身、尾三大部分,獅頭用竹片、細鐵絲、細麻繩扎成,然后在竹片上鉆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鐵絲、火捻制成?;皙{子的表演有大獅、小獅子和逗獅人。表演動作有“晃肩”、“搔癢”、“抖毛”、“揚爪”等。兩獅子還可穿插做追逐或爭搶繡球等即興表演。逗獅人手拿的火繡球也由火捻組成,即將火捻綴于木板竹片組成的球體上,動作以晃球、轉球、抖球為主。

      647.jpg

      九、柞水漢調二簧。2006年,漢調二簧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調二簧在清光緒年間由湖北漢口一帶傳入柞水,比較深沉渾厚,節奏平穩,長于表現悲憤哀怨、嚴肅惋惜之情。唱腔的清麗、委婉、抒情恰好與柞水人的生活習性相吻合,也漸漸在此定居下來。漢調二簧由于地處秦嶺深山,當地山歌小調與漢劇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二簧腔,唱詞婉轉、道白通俗,秦聲中夾雜著鄂腔、川味和豫韻,別具一格。

      十、手工銅器手藝。柞水手工銅藝產品主要是銅酒壺、銅酒盅、銅茶罐等生活用品為主。柞水手工銅器手藝工藝流程比較復雜,主要原料是黃銅。在民間,用松材燒制的木炭煉銅,其煉制過程由原銅礦石開始第一次冶煉,制成餅銅,再煉而成粗銅,三煉則成為精銅,加工上品器具則需四次煉制。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冶煉,銅的純度越來越高,品質也越來越好,加之原銅礦中均有一定的含金量,越用越锃亮。

      6409.jpg

       

      亚洲人人操人人
      <nav id="sv2uj"></nav>

    2. <li id="sv2uj"><acronym id="sv2uj"></acronym></li>
      <th id="sv2uj"></th>
      <th id="sv2uj"></th>
      <rp id="sv2uj"></rp>
      <tbody id="sv2uj"></tbody>